《言志·转蓬去其根》作者为三国诗人何晏。其古诗全文如下:
转蓬去其根,流飘从风移。
芒芒四海涂,悠悠焉可弥。
愿为浮萍草,托身寄清池。
且以乐今日,其后非所知。
【前言】
《言志二首》是曹魏时期玄学家何晏仅存的两首诗,也题作《拟古二首》。这两首诗都运用比兴手法,抒写忧生畏祸之嗟叹。诗中明显地流露出进退之间的矛盾情绪,散发着那一历史时期的政治气息。
【赏析】
第二首以蓬草与浮萍为喻。先说蓬草离根,便身不由己,随风飘转。海茫茫,道途遥远,蓬草的飘移也永无终极之时(弥,遍、极)。这是感叹人生于尘寰之中,毫无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被外在的力量所支配,所牵制推移,永无休止。然后说但愿如浮萍一般,在小小的清池中获得安宁。可即使得到安宁,也只是暂时的,姑且及时行乐吧,往后的命运,谁也不能预料。这里流露出来的忧患感、危机感,比前一首更为强烈。
对这两首诗,如从表层上说,也可理解为诗人对险恶的权力斗争的忧虑,以及对可能发生的危机的某种预感。甚至,读者可以指责何晏:既然意识到危险的存在,又为何贪慕荣华,不能及早抽身,以至最终招致夷灭三族的惨祸?但仅仅这样来看,很容易疏忽了更深一层的问题。
通常,人们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很容易为自己找到精神上的支撑,即相信自己的行为具有道义上的合理性。表面上的“正义”是很容易得到的,而站在这个立场上,即使面临危险,也不会有过多的忧虑,特别是《言志》二首中那一种无所依附的悲哀。
然而,从玄学的思考来看,就无法拿社会的道义观作为人生价值的保证。何晏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是“以无为本”,它包含了这样的意味:一切纷繁的现象,包括功名事业、德行修养,都只是短暂的、可变的东西,因而不具有真实的价值。只有摆脱各种现象关系的束缚,归复到“无”这个精神本体,才能够实现生命的最高意义。换句话说,“以无为本”就是强调人的无限可能性,要求打破社会规范对人的约制和限定。何晏当然无法以被他否定的价值作为自我安慰。
但是,当人们把自由也就是内在可能性的实现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看待时,必然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现实关系中,自由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后世的人很容易指责何晏,说他本应该早早退出权力斗争的漩涡。然而,以他的身份,以他的社会关系,这一种退出是不可能的;或者,即使他愿意退出,也不一定就能够避免危险。尽管人的内在可能性是无限的,然而现实关系对人的约制却又是强有力的。何晏的二首诗,实际是把他的实际境遇,引伸到一个哲学问题:自由的不可能性。阮籍的诗中也常有类似的表述:“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
如果说,要求从传统的社会规范中解脱,追求个人自由,是魏晋时代具有深刻意义的新思潮,认识到自由的不可能性(即自由意志永远受到现实关系的限制)同样是一种深刻的思想。看起来,这两个命题似乎相互柢牾,其实却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只是,在何晏、阮籍等人的笔下,前者多作为抽象的哲学问题来Www.7gushi.com论述,后者则多和具体的生活感受联系在一起,在诗歌中用艺术形象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