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牛词·尔牛角弯环》作者为元代文学家高启。其古诗全文如下:
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
共拈短笛与长鞭,南亩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注释】
①尔:“你”的意思。“尔”与下一句的“我”:牧童间彼此相称
②弯环:弯曲成环状
③秃速:尾毛稀疏短秃的样子
④但恐:只怕
⑤输租:交租
【鉴赏】
此诗共十句,以牧童的口吻写其生活与感情诗的前八句着重写牧童与牛相得之乐开篇两句"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拟设牧童之间的对话:"你的牛角弯曲些,我的牛尾细而毛少些"其实,牛角牛尾都是如此, 无所谓角弯环不弯环,尾秃速不秃速诗人以"我牛"与"尔牛"并提,以"尾秃速"与"角弯环"对举,仅是为了凸现牧童之童心,以及牧童爱己牛之情如此写来,可谓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牧童之形象则呼之欲出
三、四两句"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承接前两句,写牧童们清晨相约外出放牛,他们手里拿着短笛与长鞭,驱赶着牛,或在南边的田埂上,或在东边的山冈上相互追逐、嬉戏这两句落脚在"相逐"二字上"相逐",意为相互追逐、嬉戏"短笛",是牧童常用的管乐器;"长鞭",本来是牧童用于赶牛的工具,在这里则与短笛成为他们"相逐"的玩具"南陇"与"东冈",点明牧童们"相逐"的场所,当然,这不一定是实指,而只是泛指牧童们到处追逐、嬉戏这里,诗人借助于白描手法将牧童之间嬉戏的情景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出来
接下去四句"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着重写牧童与牛相得之乐诗中的"日斜"二字,人们一般理解为斜阳,即WwW.7gushi.com傍晚的太阳笔者以为,此处的"日斜",宜理解为日光斜照,借指早晨早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高后,人从地上看去,太阳仿佛斜挂在天际所以说,以"日斜"表示早晨,很形象,况且这与牧童外出放牛相吻合,也与下文的"夜归"相照应若将"日斜"理解为斜阳、夕阳,则此时牛已食饱,在"日斜"后续之以"草远牛行迟",就有悖情理,且与下文"夜归"之"夜"语意重复这几句,写牧童与牛相得之乐,仍是借助于白描手法"日斜草远牛行迟",牧童们深知牛的劳苦与饥饿他们在放牛时,或骑在牛背上唱歌,或坐在牛身边休憩"夜归",他们又紧贴着牛身睡觉正是这一系列的描写,将牧童与牛的相得之乐生动地摹写了出来
诗的第九句"长年牧牛百不忧",小结上文,引出关键的结句:"但恐输租卖我牛""但恐"与"百不忧"相对照,突出了牧童之忧,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赋税之重显然,此诗上文着力营造乐景,浓墨渲染牧童之乐,只是为了反衬结句的牧童之忧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 卷一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①高启的《牧牛词》采用的正是以乐写哀的笔法,全诗凭借牧童嬉戏之乐景,牧童与牛相得之乐趣,写深写透了牧童之忧,进而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也使此诗的立意明显高于那些纯粹反映童心童趣的诗作
在高启《牧牛词》之前,唐代诗人张籍有一首《牧童词》:"远牧牛,绕村四周禾黍稠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陇头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此诗也是以牧童的口吻写牧童的生活与感情牧童"远牧牛",本想让牛自行食草,他们同伴之间则可尽兴嬉戏一番,哪知 "饥乌啄牛背",使之不敢丢下己牛去玩耍"陂中"两句便颇见此童心后因"入陂草多"牛贪食,牛群走散了,牧童们则分头去驱赶,并以"吹叶"等独特的方式相互联络"入陂"三句将此情景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出来,并让人感受到牧童牧牛时的乐趣诗的结尾三句"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笔锋一转,写牧童甩长鞭,以"官家"来吓唬牛,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牧童以"官家"吓唬牛,可见官家之可畏与其说是牧童用"官家"吓唬牛,还不如说是牧童自己怕官家,怕官家之剥削如此着墨,也就委婉曲折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显然,此诗采用的也是以乐写哀的笔法[2]
这是一首新乐府,描写了牧童们共同放牧时的喜悦心情。全诗细致生动地描写了牧童之间、人牛之间的相得之乐以及牧童对牛的深厚感情。诗末“但恐输租卖我牛”道出了这种淳朴生活未必能持久,揭露了租税苛重、剥削残酷、农家常常卖牛输租的社会现实。全诗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