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凿壁偷光》选自高中文言文,其古诗原文如下:
【前言】
凿壁偷光(凿壁借光),成语典故。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的故事。现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凿壁偷光的故事发生在山东邹城市钢山街道杨下村。据《汉书·匡衡列传》记载,西汉丞相匡衡幼年时期,由东海郡逃荒迁居此地,因家贫,白天打工干活,夜晚凿壁借邻居杨老太纺线灯光读书。后匡衡封为丞相,为报杨老太借灯读书之恩,专程探望,此时杨老太已故去。后来此村改名为杨下村。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原文】
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疑。”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反。
【注释】
①逮:到;及。
②穿壁:在墙上打洞。
③映:照耀。
④大:大户人家;有钱的人。
⑤文不识:邑人的名字。
⑥佣:雇佣。
⑦怪:以...为怪;认为...是奇怪的。
⑧愿: 希望。
⑨得:得到。
⑩资给:资助、供给。
【翻译】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诵读一遍你家的书的机会。”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最终成了大学问家。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匡鼎来了,没有人敢讲《诗经》。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wwW.7gushi.com的疑问和忧愁。”“鼎”是匡衡的小名。人们竟是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镇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同这个人讨论《诗经》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他,对他十分佩服,急忙羞愧地倒穿着鞋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什么也讲不出来了。”就不顾匡衡而去。
【赏析】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名。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