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
白居易陈子昂杜甫贺知章李白李商隐刘禹锡卢照邻柳宗元孟浩然王昌龄王维
宋朝诗人
范仲淹李清照陆游梅尧臣欧阳修苏轼陶渊明王安石文天祥辛弃疾杨万里叶绍翁
经典诗句
黄河的诗句思念的诗句离别的诗句月亮的诗句荷花的诗句梅花的诗句西湖的诗句菊花的诗句送别的诗句四季的诗句爱情的诗句儿童的诗句

长刺节论翻译赏析-长刺节论阅读答案-来源黄帝内经

“长刺节论”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黄帝内经》,其内容全文如下: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③④⑤⑥阴刺,入一傍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藏,迫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藏,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⑦之,必端内针为故止。病在少腹有积,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傍四椎间,刺两髂?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原脱,据《甲乙》卷十一第二校语补)止。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①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为针之’,无‘藏’字”。
②道;道路。皮肤为针刺出入的道路。
③阴刺:新校正云:“……此阴刺疑是阳刺也”。
④专:通“传”。
⑤大藏:马莳注:“五藏为大脏,而刺五俞即所以刺大脏也。”
⑥藏会:背部俞穴,是脏气聚会之处。
⑦皮骨盾:《太素》作“腹齐”,杨上善注:“故小肠有积,刺于齐腹,下至少腹。”是腹齐当乙作“齐腹”。

高明的针灸医生,在诊断疾病时,听病人诉说病在头部,头痛得非常厉害,于是便进行针刺,当针刺到骨时,头痛就停止了,而且并没有伤损骨肉皮肤,皮肤是针刺出入的道路。阳刺的方法是中间直刺一针,然后在其上下、左右四傍各刺一针,用这种针刺方法治疗寒热病变。如果寒热邪气向里深入传变,就当针刺五脏,邪气内传接近五脏时,就当针刺背部五脏的俞穴,邪近五脏针刺脏俞穴的理由,因为这些地方是脏气会聚之处。待腹中寒热邪气清除后再停针。大凡针刺的要点,是出针时,针孔 少少的出点血为好。治疗痈肿病,直接在痈肿上进行针刺,根据痈肿的深浅大小而刺,针刺大的痈肿,让它出血稍多一点,小的痈肿,当针刺深一点,但都以正直而刺为准则。病人少腹部生有积块,可针刺齐腹以下至少腹部的穴位,再针刺第四椎侠脊两傍的穴位,还可针刺两髂骨后居?穴以及季胁间的京门穴,引导腹中热气向下行,病就会痊愈。病在小腹部,表现为腹痛,大小便不通利,病名叫疝气。遇到寒冷于是腹痛加重,大腿内侧发凉。治疗时可在腰及踝骨之间取穴针刺,针刺后再行艾灸,待小腹部发热,病就会好了。筋的病变,表现为筋脉挛急,关节疼痛,不能行走,名叫筋痹。治疗时以针刺筋为准则,可在肌肉相接处针刺,但不要刺伤了骨,针刺后筋发热,表明病可痊愈,即停止针刺。肌肤的病变,肌肉、皮肤都出现疼痛,名叫肌痹,这个病,是感受了寒湿邪气所形成的,治疗时,当针刺大、小分肉间,多刺几针,而且应当针刺深一点,以针处发热为准则,但不要伤到筋骨,若伤到筋骨,寒邪发作,将出现其它病变,待分肉发热时,病将痊愈,即停止针刺。骨的病变,表现为骨沉重不能举动,病人感觉骨髓中酸痛,寒冷深达到骨。治疗时应当深刺,以不伤脉肉为准则,待大小分肉及骨发热时,病将痊愈,即停止针刺。

阳经的病变,大小肌肉出现时寒时热,病名叫狂。治疗时可用泻法泻其实邪,留意观察,大小肌肉发热时,病将痊愈,即停止针刺。这个病刚产生的时候,每年发作一次,若不及时治疗,将发展为每月发作一次,若还不及时治疗,将发展为每月发作四、五次,于是转变成癫证。治疗时可针刺大小分肉,如果没有寒象,当用针刺调补,病将痊愈,即停止针刺。感受风邪致病,表现为时寒时热,发热时汗出,一日发作数次。治疗时先针刺分肉的络脉,若仍然汗出,时寒时热,三日针刺一次,针刺一百天,病将痊愈。患麻风病,骨节沉重,胡 子、眉毛脱落,病名叫麻风。治疗时先针刺肌肉使病人汗出,连续治疗一百天后,再针刺骨髓使病人汗出,连续治疗一百天。如此一共治疗二百天,胡 子、眉毛重新生长时,停止针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