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战,若以寡敌众,必以日暮,或伏于深草,或邀于隘路,战则必胜。法曰:“用少者 务隘。”① 《北史》:西魏大统三年,东魏将高欢②渡河③,逼华州④,刺史王罴⑤严守,乃涉 洛,军于许原⑥西。西魏遣将宇文泰⑦拒之。泰至渭南,集诸州兵,未会⑧。诸将以众寡不 敌,请且待欢更西以观之。泰曰:“欢若至咸阳⑨,人皆转搔扰。今其新至,可击之。”即 造浮桥于渭南,军士赍三日粮,轻骑渡渭,辎重自渭南夹渭而西。十月壬辰⑩,至沙苑⑾, 距齐军六十余里。高欢率兵来会。候骑告齐兵至,泰召诸将议。李弼⑿曰:“彼众我寡,不 可平地置阵⒀。此东十里,有渭曲⒁,可〔先〕据以待之。”遂进至渭曲,背水东西为阵, 李弼为右拒,赵贵⒂为左拒。命将士皆偃戈于葭芦之中,闻鼓声而起。日晡⒃,齐军至,望 见军少,争进,卒乱而不成列。兵将交,泰鸣鼓,士卒皆起。于谨⒄等以大军与之合战,李 弼等率铁骑横击之,绝其军为二,遂犬破之。”⒅
【翻译】
大凡作战,如果是用较少的兵力抗击较多兵力的敌人,一定要选在日落黄昏时分,或者 于草木深处暗设伏兵,或者在隘口险路截击敌人,这样作战必能取胜。诚如兵法所说:“使 用小部队对敌作战时,务必选择险隘的地形条件。” 《北史》记载: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东魏将领高欢率军西渡黄河后,直逼 西魏华州,因华州刺史王罴防守严密难克,不得不转兵渡过洛水,而驻扎在许原之西。西魏 大丞相宇文泰奉命率军抗击高欢军。宇文泰进至渭水之南,所征诸州之兵尚未会齐,诸将以 敌众己寡为由,请求暂且等待高欢继续西进而观察形势再作决策。宇文泰则反驳说:“高欢 倘若进至咸阳,民心将会动荡不安。现在乘其刚到立足未稳,正好可以攻击它。”于是,立 即造浮桥于渭水之上,命部队携带三天口粮,以轻装骑兵迅速渡过渭水,而以运输部队自渭 水南岸沿河向西运动。十月初一,宇文泰率军进至沙苑,距高欢军仅六十余里。高欢闻讯立 即率军赶来。骑兵侦察员报告说高欢Www.7gushi.com军即将到来,宇文泰马上召集众将商议对策。骠骑大将 军李弼说:“因为敌众我寡,我们不可以在平坦开阔之地设阵同敌交战。从这里向东十里, 有渭水一弯曲处,可以抢先占领该地以等待敌军。”宇文泰遂率军进至那里,且背靠渭水自 东向西列阵,以李弼所部为右翼,以赵贵所部为左翼,命令士兵都把武器放倒在芦苇之中, 听到鼓声立即奋起出击。黄昏时分,高欢率军到达这里,看到西魏军少,所部争相前进,致 使部队混乱而不成战斗队形。当两军即将交战之际,宇文泰突然擂响战鼓,其部众闻声都骤 然奋起出击。骠骑大将军于谨等将率主力直扑高欢军正面,李弼、赵贵率部从左、右两翼出 击,将敌军分割为两段,以正面突击与两翼横击相结合的战术,一举大败高欢军。
【解析】
本篇以《寡战》为题,旨在阐述在我寡敌众形势下作战应注意掌握的原则。它认为,如 以少数兵力对付众多敌军的时候,一定要利用黄昏时分,或者在草木丛生之地设伏,或者在 险路隘口截击敌人,这样,作战就能胜利。山岳丛林、深沟险谷之地,是大部队难以展开兵 力的地区,但对小部队来说,却是便于活动的杀敌战场。战争实践表明,以少量兵力对众多 兵力的敌人作战,强攻硬拚是难以克敌制胜的,最好的办法是选择隐蔽、险要的地形,或设 伏,或截击,这既可有效地保存自己,又易于达成突然袭击之目的。由此可见,本篇引录 《吴子·应变》所揭示的“用少者务隘”的观点,乃是古代作战以少胜多的重要指导原则。 北朝西魏宇文泰击败东魏高欢进攻的渭曲之战,就是较好体现“用少务隘”原则的一个 战例。当时,从双方兵力对比情况看,高欢军明显优于宇文泰军。但宇文氏面对强敌,并不 畏怯,他及时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应敌对策,采纳了李弼的建议,先敌占领了渭曲险要之地, 且“背水东西为阵”,设置伏兵以待高欢军,并以少量兵力诱敌入伏。高欢则恃众轻进,以 至“卒乱而不成列”;宇文泰乘机击鼓,伏兵突然四起,采取正面进攻与两翼侧击相结合的 战术,一举击败高欢,创造了“用少务隘”的成功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