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友·夕阳在窗户》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郭祥正。其古诗全文如下:
其一
夕阳在窗户,凉气何处来?
微风泛庭柯,萧萧历空阶。
抱琴一写之,冰霜溅孤怀。
但惜对樽酌,而无良友偕。
聊将幽独思,滔滔寄长淮。
其二
晚坐庭树下,凉飔经我怀。
亦有樽中物,佳人殊未来。
佳人隔重城,谁复为之侪?
瞻云云行天,步月月满阶。
想闻诵声作,崩腾满江淮。
【前言】
作者的友人大概是在江淮一带做官的,因此,终篇处勉以做好官来取得人民的赞颂。“诵”即《国语》“舆人之诵”的“诵”,韦昭注“不歌曰诵”;《周礼·大司乐》郑玄注:“以声节之曰诵。”即谣谚一类的东西。汉朝时,各地人民对某些好官常用民谣来称赞他。“诵声作”即指此而言。怀友而加勉励,这是作者在诗中的用意。这也是诗的讽谕作用之一。
【鉴赏】
古人怀友、赠友之作,大致有两种写法:一是抒思念之情,寄箴勉之意,不对某个人作具体的刻画,汉魏六朝作者多如此,李白亦每每如此;至杜甫则侧重于对象的刻画,即不仅写出作者的心情,而且写出主人公的个性,宋人更多如此。从后者说,有其长处,然而在某些人手中,则会满纸阿谀的词调;从前者说,诗中看不出主人公的特点,但诗人的情怀通过比兴而写出,甚至有更多的概括性,苏轼所谓“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也可作这样理解,这两首就属于前一种写法。
第一首,首先写了“夕阳在窗”,“凉气”乍来,“微风”动树,叶落“空阶”。这些极常见的东西,一经过诗人妙手,便组合成一幅画面,反映了清冷幽静的环境与心怀。这是“兴”的妙用。对于“赋、比、兴”,前人有种种解释,黄宗羲的看法较为合理,可以表述为:托物叫比,托景叫兴,托事为赋,因为世上从无“直言”之诗。
接下去,“抱琴一写之”,“之”字即代指上述那种境界。“冰霜溅孤怀”,是“写”的结果,是深一层的内涵。即王昌龄“一片冰心”(《芙蓉楼送辛渐》)的意思。这里的“孤”字,看似平常,实际则很重要,正是由它才能过渡到怀友。
“但惜”两句,写出怀友,言简情深。前面写了wWw.7gushi.Org幽清之境与“冰霜”之怀,则“良友”的为人即不言而喻,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幽独思”承前六句,“寄长淮”承上两句,“滔滔”,则正如李白《寄远》中所说的“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把难以言尽之情,写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于言外得之。
第二首,着重在从对方设想,想他远隔“重城”,“谁复为之侪”。上一首写诗人自己“幽独”,这一首想到友人“幽独”,这样,就把“怀友”之情写得更为深切。
下面突然接入“瞻云云行天,步月月满阶”,表面上什么也未说,然而又却是什么也说到了。这就是钱钟书所说的,以“不说出”写“说不出”的话。从这句中可看到“唯见幽人独往来”的那种图景。他“步月”望云,俯仰怀人,幽独的处境,皎洁的襟怀,想念友人而不可得见的无可奈何的惆怅,皆溢于言表。
这组诗与唐诗的格调很近似,近于李白而不同于杜甫。因为所谓宋诗的特色,其实是从杜甫的部分诗歌发展而来的,正如朱自清在《诗言志辨》中所说的“诗之变自杜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