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客少年场行·韩魏多奇节》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虞世南。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韩魏多奇节,倜傥遗声利。
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
结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
绿沉明月弦,金络浮云辔。
吹箫入吴市,击筑游燕肆。
寻源博望侯,结客远相求。
少年怀一顾,长驱背陇头。
焰焰戈霜动,耿耿剑虹浮。
天山冬夏雪,交河南北流。
云起龙沙暗,木落雁门秋。
轻生殉知己,非是为身谋。
【前言】
《结客少年场行》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五言古诗作品。首联概括全篇之主旨,游侠的精神在“奇”,奇在其轻身重义、其士为知己者死上,奇在其“遗声利”“非是为身谋”上,与尾联相应。中篇尽叙侠客之态,承首联之“奇”而启尾联之“殉知己”“一言重”“垂一顾”“千里至”“远相求”,皆应照生情,全篇气脉流转、神情摇曳,悲壮英豪之中有清新雅致之音。
【注释】
声利:名利。南朝宋鲍照《咏史》:“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
绿沉:浓绿色。晋陆翙《邺中记》:“(石虎)用牙桃枝扇,其上竹或绿沉色,或木兰色,或作紫绀色,或作郁金色。”皮日休《新竹》:“一架三百本,绿沉森冥冥。”
吹箫入吴市:过着流亡乞食的生活。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从楚国逃到吴国,曾在吴国吹箫乞食。《史记·范雎伍子胥列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
击筑游燕肆:荆轲欲前去刺杀秦王,其友高渐离在易水击筑为他送行。《史记·刺客列传》:“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征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寻缘博望:指汉代的张骞,汉武帝命其穷黄河之源,因出使西域。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二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汉武帝令张骞使大夏,寻河源,乘槎经月而至一处,见城郭如州府,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骞问曰:‘此是何处?’答曰:‘可问严君平。’织女取榰机石与骞而还。”
陇头:陇山,六盘山南段的别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斤江水》:“陇山、终南山、惇物山在扶风、武功县西南也。”后来的诗词中常指边塞。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龙沙:河北喜峰口外卢龙山后的大漠,后泛指漠北边塞之地。杨炯《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旌节龙沙,轩旗象浦。”
雁门:长城上重要的关隘雁门关,在山西代县北部。
【翻译】
韩魏多有轻生重义、为知己者死的游侠,洒脱不拘留下名利。少年游侠者重然诺、好结交,各负凌云之志。然而一言九鼎,一旦结交,即千里相会。绿带缠绕在如月的弓弦上,金丝绦络住如云的马辔头。伍子胥过着流亡乞食的生活,高渐离为欲前去刺杀秦王的荆轲击筑送行。张骞出使西域,穷河源,游侠儿亦如博望侯怀抱赴边立功之志。只要君王一垂顾,肝脑涂地、流血野草也在所不辞,都会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刀光剑影映照着游侠儿矫健的身影,强弓劲弩尽显少年侠士的身手。天山无论是冬日夏日都会飞雪,交河南北向流淌着。云从漠北边塞升起,雁门关的秋日草木早已凋零。游侠为知己者死,不是为自己谋名利。
【鉴赏】
《结客少年场行》是写游侠题材的乐府旧题,本自曹植《结客篇》:“结客少年场,抱怨洛北芒。”言少年轻生重义,结任侠之客,为游乐之场,慷慨以立功名之事。“少年场”,即是少年聚集之地。古代许多文人都具有任侠使气的情怀,运用此乐府诗题写下了许多荡气回肠的诗篇。但是比较而言,鲍照诗多市侩气,庾信诗多闺阁气,李白也多轻浮气;刘孝威诗多谄媚气,刘绍安诗多名利气,卢照邻诗气脉偏滞,写得比较沉着浑雅的当数虞世南诗。
这首诗发端二句已概全篇之旨,“韩魏多奇节,倜傥遗声利”,以下均围绕“多奇节”处而展开。承接此二句,以下八句历叙少年游侠者的精神品格与豪荡气魄。“绿沉明月弦,金络浮云辔”,此十字着重从形象上描绘少年侠士潇洒倜傥的飒爽英姿。“吹箫入吴市,击筑游燕肆”,伍子胥有经文纬武之才www.7gushi.com,因楚平王听信谗言杀害伍奢与伍尚,他逃奔吴国,欲借外力以报杀父兄之仇。伍子胥在吴都梅里(即今无锡梅村),举目无亲,衣食无着,被迫吹起斑竹箫管,在市中乞食,后得公子光的赏识,谋刺王僚,成就大业。高渐离与荆轲为友,善击筑,“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史记·刺客列传》)。后燕亡,高渐离为秦王击筑,因在筑中置铅以伺机击秦王,未果被害。游侠之人并非久居人上,即使沉沦下僚之时,胸中仍怀一股不可磨灭之气。这段奇气促其忍辱负重,完成自己重然诺的历史使命。
下面以博望侯张骞的典故轻轻地转到了游侠儿慷慨立边功的主题上来,继写其在战场上杀敌报国的“奇节”。张骞出使西域,穷河源,直至昆仑山下,“大宛之迹,元因博望;始究河源,旋窥海上”(《史记·大宛列传》)。其开疆拓土的历史功绩永不可磨灭,“博望侯”就衍化为英雄主义的象征,而与任侠风气相联系在一起了。“寻源博望侯,结客远相求”,游侠儿亦如博望侯怀抱赴边立功之志。云气散漫风萧索,紫塞雁门草木凋,艰苦的边关生活并没有消损少年游侠奋勇杀敌、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而是黄沙穿金甲,马革裹尸还,甘愿赴汤蹈火以报知己之恩遇。这样就自然引出了“轻生殉知己,非是为身谋”的感慨来,这既照应了开头的“遗声利”,也使全篇的中心思想得到统一。
综观全诗,首联已概括全篇之主旨,“侠”之精神在“奇”,此“奇”非他“奇”,而是奇在其轻身重义上,奇在其士为知己者死上,奇在其“遗声利”“非是为身谋”上,正与尾联相应。中篇尽叙侠客之态,承首联之“奇”而启尾联之“殉知己”“一言重”“垂一顾”“千里至”“远相求”,皆应照生情,写得气脉流转、神情摇曳,悲壮英豪之中有清新雅致之音,与虞氏的一贯风格有其相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