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扬州次韵和东坡钱塘作》作者为宋朝诗人晁补之。其古诗全文如下:
谓东坡、未老赋归来,天未遣公归。向西湖两处、秋波一种,飞霭澄辉。又拥竹西歌吹,僧老木兰非。一笑千秋事,浮世危机。
应倚平山栏槛,是醉翁饮处。江雨霏霏。送孤鸿相接,今古眼中稀。念平生、相从江海,任飘蓬、不遣此心违。登临事,更何须惜,吹帽淋衣。
【前言】
《八声甘州·扬州次韵和东坡钱塘作》是宋代晁补之的作品,是晁补之元佑六年(1091)所作。词中表现出一种谪居异乡的苦闷和厌弃官场而向往故里的情感。上片描写谪居生活情形,写出自己寂寞凄清的心境;下片写思归之情,借杜鹃苦啼,写人彻夜不眠,最后点出欲归之意。全词意境凄清幽冷,情感深沉。
【注释】
(1)次韵:以原词韵脚及用韵次序写作,又称步韵。
(2)未老赋归来:苏轼于贬肖黄州后作《哨遍》,紧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时年四十七岁。
(3)天未遣公归:指苏轼未能如愿归居故乡。天,指朝廷。
(4)西湖两处:杭州杭州有西湖,扬州有瘦西湖。
(5)竹西歌吹: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扬州有竹西亭胜迹。
(6)“僧老”句:意谓扬州经历了认识沧桑的变迁。据《唐遮言》卷七,唐王播少时曾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显达后重游旧地,作诗云:“二十年前此寺游,木兰花发院重修,而今再到经此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7)浮世:浮生,人世间。
(8)平山栏槛:欧阳修《朝中措·甲山堂》:“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平山堂在扬州蜀冈上,欧阳修任郡守时筑。
(9)醉翁:欧阳修自号。
(10)“送归鸿”句:晋嵇康《赠秀才人军》之十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11)眼中稀: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12)“念平生”句:意渭自己长期追随苏轼。
(13)吹帽:指晋盂嘉重阳游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见《晋书·孟嘉传》。
(14)淋衣:见苏轼《定风波》词序:“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赏析】
开篇从东坡早欲归隐而不得,展开词情。起首句意谓东坡早有“有田不归如江水”之誓,可惜天意未许其遽作“归去来兮”之赋。“向西湖”三句,言东坡出知杭州,继知颍州,两地皆有西湖;湖虽两处,其为秋波媚妩则同,湖上有飞霭澄辉,并境光色。此处写湖山胜境,只以水光云影月色表之,语极凝炼。“又拥竹西歌吹”句化用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杨州。”的“拥”字体现东坡的知州身份。“僧老木兰非”句又脱胎于王播《题木兰院》诗:“三十年前此院游www.7gushi.com,木兰花发院新修;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王播少时孤贫,尝寄居扬州惠照寺木兰院,随僧粥食,久之僧颇厌,乃饭后始鸣钟以拒之,后播得志,出为淮南节度使,镇扬州,因访旧游处,作此诗。词中用旧典表古城人世沧桑之感,由此接入“一笑千秋事,浮世危机”寄概。苏轼《宿州次韵刘泾》诗已有“晚觉文章真小枝,早知富贵有危机”之语。古来士大夫从宦者,莫不恐惧得罪,有不测之祸。自《晋书。诸葛长民传》有“富贵必履危机”之语,后代诗词中颇多引用,如辛弃疾《最高楼》词也说“: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词人此处,以“一笑”二字领出,似为达观,实亦无可奈何。
下片回到平山堂的离筵上,起首五句参合欧阳修苏轼的词语。叶梦得《避署录话》载:“欧阳文忠公扬州,作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堂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真、润、金陵三州隐隐若可见。公每暑时,辄凌晨携客往游。”有《朝中措》词云:“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佺》词:“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词人这里写当时宴席情景,特地点出“是醉翁饮处”。欧、苏先后知扬州,饮于平山堂,倚栏槛,望江南,怀古人,想当世,而今词人身历其境,兴怀宜亦同之。“送孤鸿”两句用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古来相接眼中稀”,又杜牧《登乐游原》诗“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这一感慨,不但是词人自己的,连苏轼的心事也说里面了。苏公文章道德,是词人以为仪范的,此会一别,不知日后尚能追随否。“念平生、相从江海,任飘蓬、不遣此心违”,上句是说此前,下句是说今后,申临别之意,表膺服之心。倘再有幸相随左右,则“登临事,更可须惜,吹帽淋衣”,登山临水,风雨必从。这是指形迹上的事,其实“江海”“飘蓬”二语,已包含有政治风波之意其中:“登临”计及“吹帽淋衣”,也是同样的政治预感。此词化用前人语,也恰到好处,有语短意长的效果。“吹帽淋衣”,也是同样的政治预感。此词化用前人语,也恰到好处,有语短意长的效果。
“吹帽淋衣”,也是同样的政治预感。此词化用前人语,也恰到好处,有语短意长的效果。